傳統的觀點認為,銀杏樹是抗病蟲害極強的樹種,但本產業區內目前有3種地下害蟲和9種枝干害蟲,嚴重影響著銀杏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介殼蟲在銀杏園內傳播之快,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如防治不及時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銀杏災害性蟲害。
生態平衡失調
早在1990年前后,受銀杏高效益驅動,產業區內農民為了在有限空間內大力發展銀杏 產業,將產業區內的其他樹種大面積砍伐掉,甚至部分村莊栽植清一色的銀杏村。這從生態 學角度來講,就是破壞了生態平衡,其他樹種的消失,病蟲數量變化較大,可病蟲害種類變 化很小,大量病蟲圍攻銀杏樹,通過近幾年的病蟲繁衍生息,逐步造成銀杏樹病蟲大面積發生的趨勢。
銀杏樹上介殼蟲來源桃樹園
據調查結果證實,早在1990年間,產業區內一桃樹園遭砍伐后,樹體堆放銀杏樹園地頭的路溝內,傳至銀杏樹上。因蟲體小或少未被發現,直到3 -4年后,2004年5月蟲情調查時才被發現后經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鑒定為桑盾蚧。
宏觀調控失真,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銀杏樹上介殼蟲被確定為桑盾蚧后,農技人員將病情和防治方案上報政府,要求加強防止,但農戶自主各自為政,宏觀調控失真,病情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防治措施不當,病情進一惡化
農戶各自把持自己的銀杏園,施肥、病防等管理的隨意性較大。有些農戶購置機器 四處為他人防治。由于藥品不對癥或藥質差,機器自身又充當了害蟲傳播的載體,這也是病情進一惡化的原因之一。